首页

首页  >  媒体地大  >  正文

【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丁华锋:加强数字技能基础教育,构建学科融合数字人才培养体系

发表时间:2024-03-07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文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56.1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1.75%。庞大的数字经济规模衍生出对于数字人才的旺盛需求。

2024年两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丁华锋。丁华锋长期关注人才培养、人才就业等问题。今年,他递交《关于加强数字人才培养 打开就业新空间的提案》,其中提出了加强数字技能基础教育、构建学科融合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造立体化数字人才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数字人才评价标准等建议。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庞大的数字经济需要千万级的数字化从业人才,而我们服务于新兴产业数字化的人才基础非常薄弱。”丁华锋在专访中表示,因此,需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就业创业的提振作用,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为高水平、专业化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创造更广阔的平台。

增设信息学基础学科

《21世纪》: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你的提案关注数字人才培养这一话题。为何选择这一话题作为关注重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从中贡献力量?

丁华锋: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增长全面转向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庞大的数字经济实现需要千万级的数字化从业人才,而我们服务于新兴产业数字化的人才基础非常薄弱。因此,下一步需要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就业创业的提振作用,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最近,OpenAI发布了“文生视频”的工具Sora,AI技术变革又一次震撼了整个世界。Sora大模型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时也给我国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培养数字经济人才我们教育工作者究竟要怎么做?我做了一些思考:

一是增设信息学基础学科,计算机素养要从娃娃抓起。为了从小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有专家建议将编程纳入中小学主要课程,列入中高考。实际上,在计算机(信息)素养中,编程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学生还应该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运作原理、资料科学以及计算机对社会之影响。这说明全民信息素养普遍不高这一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09年就开始在中小学实施计算机科学教育,作为全世界科技产业最蓬勃旺盛的地方,旧金山从幼稚园到中学提供编程教育,并强制八年级学生必修。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最新技术的大规模运用,全球进入到了“智能时代”,更需要普及全民的计算机科学教育,以建立在信息时代生存必要的能力素养。因此,应加快推进把信息课作为基础学科纳入中小学课程,并列入中高考范围。

二是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文化工作者和转化型的知识分子。培养数字人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思考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清楚认识数字技术给学生带来的双重影响,引导学生发展不可被技术替代的能力。套路、复制、记忆、机械等在未来都不该是人所追求的,而该是AI所追求的;应该培养的能力是寓意、想象、探索、好奇心等。

《21世纪》:目前,我国数字人才供给不足、存在缺口,主要原因是什么?针对数字人才培养,你有何建议?

丁华锋:我国数字人才培养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教育难以满足数字化人才培养要求。传统教育设置是适应自动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建设,而数字化专业要求融合IT、OT、CT的综合能力人才,相关人才培养目前只能靠企业自行培养,人才问题大大阻碍了数字经济快速复制落地。

二是数字化人才培养师资和技能缺乏。当前我国数字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师资体系还是空白,缺乏系统理论支持以及成熟的系统性课程、教材、教具。数字技能的社会培训和终身教育尚未广泛铺开,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参差不齐。

三是数字人才激励保障制度需要完善。当前我国对于数字人才的社会认可度还不够高,激励和保障数字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环境尚不完善。

为此,我建议:

一是加强数字技能基础教育。中小学阶段设置数字信息课程,将计算机科学纳入中高考范围。全球进入到了“智能时代”,需要普及全民的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以建立在信息时代生存必要的能力素养。因此,应加快推进把信息课(计算机素养)作为基础学科纳入中小学课程,增设信息学基础学科,并列入中高考范围。

二是打破专业壁垒,构建学科融合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打破当前的专业设置限制,打通专业培养的壁垒,从课程体系建设上设置上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鼓励跨专业、跨学科学习,打破文、管、理、工等学科限制,鼓励计算机、信息专业和商学、人文、社会学进行交叉融合,将信息与通信技术作为理工科专业通识教育予以推进,设置更为自由和灵活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

三是打造“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联合多部门、多行业、多高校,从顶层架构重新构建数字人才体系的知识、技能要求。加强产教融合,促进数字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构建基于企业实际需求的数字化人才培育方案,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企业联合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实施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技术研发合作、委托订单培养、技术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数字化人才培养。

四是打造立体化数字人才培训机制。推进数字技能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理念、基础设施、教师培训、制度设计的多方面联动,数字技能教育改革,推进数字技能人才的定制化、定向化培养。举办更多的数字技能普及和培训活动,让这些活动进学校、进胡同、进社区。鼓励引导更多职业培训机构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相关培训课程,推动社会人力资源的“数字化”升级。

《21世纪》:你提出,打造“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这种产学研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之间还存在怎样的壁垒?应该如何去突破?

丁华锋:目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彼此对于需求、资源和合作意愿的了解程度不足。同时,三个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清晰。由于人才培养涉及到各方利益,如学生、教师、企业等,利益分配机制不够清晰可能成为阻碍合作的因素。高校和科研机构可能希望保留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而企业则希望获得更直接的经济利益。此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受到体制机制的制约。例如,现行的科研项目评审和资金分配机制可能过于繁琐,导致合作项目的推进速度较慢,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因此,我建议:

一是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建立起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合作机制和加强人员交流等方式,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度。

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制定和完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各方在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可以探索建立项目成果共享机制等,为各方创造公平、公正的合作环境。

三是优化管理体制和流程。针对当前的管理体制和流程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进。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审批流程,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灵活性,为合作项目的推进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

湖北应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1世纪》:湖北提出加快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你认为目前,湖北数字经济发展处在怎样的阶段?对于湖北打造数字经济高地,你有何建议?

丁华锋:湖北省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一线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当前湖北数字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尽管湖北省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落后。尤其在5G网络覆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和改善。

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湖北省在数字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尚需加强,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创新平台,限制了湖北数字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缺乏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更好地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针对湖北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建议湖北省应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加快5G网络建设,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同时,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此外,湖北省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经济新兴产业,拓展数字经济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21世纪》:湖北数字人才培养面临怎样的现状?结合湖北人才和科教强省的特点,你认为湖北应该如何培养数字人才?

丁华锋:一方面,湖北数字人才存在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虽然湖北省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但数字人才供给仍然不足。相比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湖北数字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有较大差距。同时,目前湖北省数字人才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层次、多领域的数字人才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北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湖北省在数字人才培养上,仍然存在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践机会和项目经验。

对此,我建议:

一是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湖北省应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鼓励高校开设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专业课程,引入企业导师,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是推动跨学科交叉培养。鼓励学校开展跨学科的数字人才培养项目,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交叉学习和合作。培养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数字人才,提升其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三是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字人才评价机制,充分考虑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不仅注重学历和学术成果,更要重视实践经验和项目成果,在选拔和评价过程中注重全面考量。

链接: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丁华锋:加强数字技能基础教育,构建学科融合数字人才培养体系 - 21财经 (21jingji.com)

(原载 21财经 2024年3月7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