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媒体地大  >  正文

【人民政协报】加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融通

发表时间:2024-05-06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历经近9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长江经济带从以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为重点,逐步转变为以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取得的成效还不稳固,客观上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要继续努力加以解决。”

作为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的建设目标是依托长江水道,推动上中下游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但是当前制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三大堵点和难点:

一是绿色创新发展。长江大保护已经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夯实了基础,但以绿色为主题的创新产业经济品牌尚未建立。因此,未来发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新动能应成为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的优先主题。

二是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发展缺少互动,自然地理阻隔是主要制约因素。传统的跨越地理障碍的水陆连通渠道已经不能满足甚至严重制约了现代化生产力流通和产业链贯通互动需求,其中既有交通等因素这样的客观联通障碍,也有行政方面的主观政策壁垒。

三是内生创新动能发掘。长江经济带“三极”城市群是全流域区域发展的龙头,发挥各区域特色优势动能是引领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要素。虽然“三极”城市均为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但目前武汉和成渝科创中心都缺乏综合性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及相应的实体性条件平台,难以形成特色的创新优势。此外,缺乏一体化布局的同质化发展不仅制约了区域内生创新动能的发掘,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内生动能发掘。

新时期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是破解区域之间融通障碍,真正实现全流域一体化布局、协同互补、各取所长、各具特色。

要进一步加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联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沿江省市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为沿江11省市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的实践路径。进一步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强化区域协同融通,进一步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着力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要深化交通融通、要素融通。促进要素市场互联互通,以高水平协同联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整体合力,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跃升。

要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深入,长江大保护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的主旋律,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逐步探索出大江大湖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的新范式,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牢固基石。当前,长江经济带建设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探索新时期构建和保护更加稳固而可持续的宜居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系统,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新时期夯实生态系统根基需要科学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体系。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组织结构,而文明则是人类社会的高级组织形式。作为具有主观活动能力的人类,在生态文明共同体中具有主导共同体命运的能力。因此新时期长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文明建设中,在兼顾人类美好生活环境条件下,要着重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组织结构,特别是其历史演变规律,控制和规范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和保护措施。

合理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是生态环境可持续稳定性的关键。当前的部分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和保护措施需要更加深入细化和科学布局,只有可持续性才是生态环境稳固性的判别依据。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链接:加强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融通 (rmzxb.com)

(原载《人民政协报》2024年4月30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