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媒体地大  >  正文

【中国自然资源报】传摇篮精神 重实践育人

发表时间:2024-07-31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70年来,地大(武汉)充分应用野外实践教育平台资源,构建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

传摇篮精神 重实践育人

通讯员 王俊芳 曹南燕 章帆

7月24日,在周口店八角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周口店实践教学团队队长王国庆和同事们进行野外集体备课,今年是他自2016年起第九次来到这里。8月2日起,学生们将来到周口店开展野外实习,王国庆将与同学们一同走完8条教学路线,经历28天与地质的亲密接触。

7月24日,周口店实践教学团队队长王国庆老师与同事们在周口店开展野外集体备课

2024年,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建站70周年。该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作者的摇篮”,是一部“天然的地质百科全书”,目前已成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野外实践教育共享平台成员基地。

“重视实践教学是学校建校70余年来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也是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坚持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使命,通过实践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校育人质量,推动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该校党委书记刘杰说。

传承摇篮精神,发扬实践育人特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20世纪50 年代起,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建校之初,就提出了“注重实践教学”的办学理念,野外实习便被列入必修课,让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注入了地质人的血脉。

70年前的夏天,马杏垣、池际尚教授任队长,带领第一批师生来到周口店进行野外基础地质教学实习,开启了该校地质教学实习与校外建站的历史。70年来,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与国家地质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不仅在地球科学领域培育了众多顶尖人才,更见证了47名两院院士和4位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的成长足迹。

近年来,地大(武汉)建设“地学摇篮 强基铸魂”野外地质实习“大思政课” 基地,建设“大课堂”、汇聚“大师资”,推动地学类野外实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培养了一批批地质报国信念坚定的地学类拔尖创新人才。

该校校长李建威认为,野外实习除了锻炼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让老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平等对话。野外地质考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师生同行、同吃、同住、同学、同研,实践精神滋养着地大学子。

“培养一流人才,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该校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龚一鸣强调,“品德高尚”是地大人才培养的头条标准,教师不但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让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赵新雅是地大原创话剧《大地之光》中李四光先生的第一任扮演者。2015年本科毕业后,他奔赴新疆地矿局工作。他说:“我不能只是扮演李四光,更要热爱祖国、学习本领、担当大任,做真正的‘李四光’。”建校70余年来,地大毕业生接续奔赴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彩。

激活两课堂两基地,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多年来,地大(武汉)围绕“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构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地球未来的一流人才。

学生的课堂不应只是在教室里,更应该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如今的地大,有一个颇具特色的教学内容叫“两课堂两基地”,即贯穿学生大学4年全过程的校内课堂,以科技创新项目为主的第二课堂,以及校内实习基地,校外、野外实习基地,使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有机衔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2023年8月,谢树成院士在野外集体备课中给老师们讲解授课要点

重视实践教学是地大(武汉)长期保持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该校建立了周口店、北戴河、秭归、巴东等4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到实习基地参加各种实习实践环节,在实践中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校还坚持“理科贴近科学研究、工科贴近工程实际、文管贴近社会实践”的理念,推进“教学和科研实践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提出提升大学生实践技能,近年来每年组织在校大学生开展高质量实习实践活动3万人次以上。

2022年7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开展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

在野外教学实习基地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该校在国内外统筹推进354个实习基地建设,打造铸魂赋能大熔炉:联合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30多所高校开展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联合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高校开发13条国际经典地质育人路线;建设长江国际创客学院,开展全国地质技能竞赛、“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形成第一第二课堂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每年,万余名师生开展“小我融入大我 青春献给祖国”、“学习之路”、“长江大保护”、长江源头科学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

铸魂育人,谱写新时代地质报国强音

“培养一流学生,要引导他们立志为国攀登,解决国家面临的‘卡脖子’难题。”李建威说。新时代,地大(武汉)秉承优良办学传统,不断丰富实践育人的内涵、机制和形式,主动对接“一流本科”建设的时代要求,持续推进实践与育人的深度融合,培养出了更多“市场抢手”“又红又专”的地大人。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地大(武汉)打造凸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特质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原则。2019年,该校启动“专业思政第一课”时,地球科学学院就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为新生讲授专业思政课,勉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其后,多学院合作开设全校通识课《地球科学概论》,每年有3000多名学生选课。“我们希望全校同学都能‘上天、入地、下海、登极’,领略地球科学的奥秘和神奇,不断探索学科交叉。”谈起《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建设初衷时,课程团队负责人、地球科学学院教授谢淑云说。

2021年10月,谢淑云指导地球科学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张越鹏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从大二起,张越鹏就在谢淑云团队的指导下,忙碌在缺硒土地改良一线,聚焦医疗地质和健康地学理念,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从根本上解决土壤缺硒问题。目前,他在地大(武汉)高等研究院继续攻读博士。“我和团队通过实践研究探寻出了一条‘地质+农业’的服务国家战略的途径,让地质科研工作者的论文不仅可以写在中国大地上,还可以用在中国大地上,希望传承地大红色基因,让地质工作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张越鹏说。

除了实践育人,地大(武汉)学校还将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主动“引企入校”,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校企双方共同探索在专业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新机制。例如,该校计算机学院与武汉金山办公软件有限公司的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荣获教育部35个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优秀案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4届毕业生熊猛,是这一措施的受益者。大三下学期,他参加地大(武汉)与金山办公联合举办的“新未来训练营”,获得到企业实习机会,最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实践经历,一升入大四就被金山办公高薪签约。

作为我国地质领域人才培养的梦想摇篮,地大建校70余年来已培养47名两院院士,约每1000名地学毕业生里就有1位院士,造就了“地学领域千人一院士”的育人佳话。如今,地大人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边疆大漠,学校的特色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一批批学子求学经历中难以忘怀的记忆。在实践精神的砥砺下,地大人将以服务“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为己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的征程上阔步向前。

链接:https://www.iziran.net/h5/news.html?id=5333182

(原载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4年7月31日)


最新动态